理论周刊丨袁红英:勇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2022-09-20 08:16: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篇强调,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国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山东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作为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山东应增强使命感,紧抓发展机遇,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决扛起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大任,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篇章。

1、充分理解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深意

《意见》着眼国家所需、发展所向、山东所能,明确提出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重大战略深意。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山东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也一定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牵引全国更大范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工业是山东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工业体量大,门类齐全,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三名。在常规统计的57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55种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20%以上,超过100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近年来,山东靶向破解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市场机制不活等问题,初步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但是产业结构优化非一日之功,山东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意见》支持山东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赋“双碳目标”大任于山东,通过支持工业大省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效能向全国辐射,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的人口、市场、区位、开放等基础优势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领域的绿色低碳成效也影响着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双过亿”,既是强大的人力资源供给端优势,同时也是巨大的消费需求端优势。山东南北连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于我国推进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关键战略节点上。在双碳目标约束下,进一步促进南北均衡、东西协同,进而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山东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意见》提出“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就是基于山东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战略定位而作出的战略性指导。通过支持山东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经济南北发展不平衡、东西不协调的问题,更加有助于全国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作为引领黄河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的龙头,山东半岛城市群承载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大使命,是构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的重要引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进一步推动山东更好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提供了更重要的战略平台。山东是黄河流域河海交汇处,港口交通枢纽地位突出,产业基础雄厚,能够在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和体制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意见》要求“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人才、科技、生态、开放等方面的集扩散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勇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为落实好黄河国家战略贡献山东力量。

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在青岛举行

2、进一步增强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行动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强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部署稳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

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山东落实《意见》筑起了四梁八柱。动能转换与绿色低碳发展内在逻辑相通,新旧动能转换形成的政策体系非常利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增强了制度执行的法制保障。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山东省低碳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山东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久前印发的《山东省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试行)》,对“两高”项目的新增碳排放量由其他途径按1.2或1.5的比例减量替代,使得山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两高”行业碳排放减量替代的省份,为推进高耗能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更有效抓手。

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山东落实《意见》进一步夯实了产业根基。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促进钢铁、石化等产业兼并重组,实现产能向沿海地区园区集中,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通过投资引导、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方式,不断做大“四新”经济增量,新动能不断壮大。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山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7%,比2017年大幅提高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43%。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装备工业比重达46.4%,五年来增加了19个百分点。山东重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和空间格局逐渐显现。

偏向非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不断完善,为山东落实《意见》提供了可持续能源供给保障。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了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消费中,碳排放水平较高的煤品消费量占比已经由10年前80%以上下降到目前不足70%。聚焦海上风电、核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全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风电装机达到1942.4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核能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海阳核电一期建成投运,实现在运核电“零突破”,全省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氢能产业起势突破,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入围科技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成为全国首个、唯一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全省非化石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作用更加凸显,为山东落实《意见》集聚起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撑。在科技研发领域,大力推行首席专家“组阁制”、技术攻关“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山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推行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不断壮大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国家级领军人才超过1500名。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8%,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3万家和2.9万家,五年来均有大幅提升。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共有764家企业入围,位居全国前列。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制度体系、人才体系、市场体系必将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新动能。

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在“深蓝1号”网箱旁进行收鱼作业

3、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展现更大作为

《意见》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开展的肯定,同时对山东今后发展提出新要求,赋予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使命。面向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山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紧围绕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具体目标,抓关键、促重点,压茬推进,不断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经济大省更大责任担当。

进一步发挥动能转换碳减排作用,塑造技术减碳产业新优势。以塑成优势为目标,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动能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动能。立足传统产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优势,以品种、质量、效率、绿色提升等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现代优势产业,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未来技术突破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动能,在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空天开发、柔性电子、深海远海等前沿科技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深入推进降碳、减污协同增效,打造工业大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紧紧抓住“降碳”这一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深化供给侧改革,从供给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绿色设计,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以海上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进行能源供给优化。针对山东内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规模小分散特点,强化配套电网建设,提升消纳能力支撑。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实施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升级,打造具有工业大省鲜明特色的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山东样板。

推动绿色低碳市场化发展机制取得新突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系统的制度建设,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较低成本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强度持续下降,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在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地方配套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省内更多相关行业高耗能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排污权收入、价格及交易流转等配套政策,搭建全省排污权交易平台。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借鉴试点省份成功经验,稳妥推进初始用能权确权、有偿使用、市场交易,努力探索生态产品跨产业、跨区域价值实现的路径机制。

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协同效应,构建黄河流域双碳区域合作新格局。在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提升省内鲁西、胶东、鲁南等地区绿色低碳协调联动发展水平,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支持资源型城市、区域交界城市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提升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京津冀等兄弟省区市协同水平,在体现区域差异性、互补性的同时,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目标一致性。建立健全跨区域的碳汇市场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引导碳关联要素跨区有效流动,积极建立更加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区域合作体制。

(作者袁红英,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聚焦现实问题,紧跟时事热点,展开理论解读,作出分析研究。

周二出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531-85193121。

责任编辑: 张浩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